智能家居:一個“實現”了很多年的夢想
以江管理咨詢 Alice
當我們打開搜索網站,輸入“智能家居”,會得到下面這些關聯項:
智能家居概念的出現其實非常早,但由于技術成熟度的原因,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谷歌收購了NEST公司,將智能家居推到一個新的高潮,當時釋放的信號是,這樣一家互聯網巨頭終于要進軍智能家居產業了,可能會將該行業徹底帶入一個新篇章。然而目前來看,這一筆交易已成為了令谷歌非常頭疼的苦惱。
當然,也有一些利好的消息,海外市場(主要是北美市場)來說,亞馬遜的echo已成為爆款產品,而國內的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也發展的有聲有色。傳統家電企業也紛紛入局,著手進入該領域。可以說壞消息和好消息此起彼伏,一會兒讓人充滿希望有時候又難免失望。
在智能家居這似是而非的“熱潮”,不僅讓消費者們等的心交力瘁,相關從業人員也是飽受煎熬。它總是處于“近了、近了”,卻又不肯露出廬山真面目的狀態,將所有人都玩弄的團團轉。總的來說,目前智能家居行業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也許當解決了它們才能使整個行業真正走向成熟。
第一,其實是關于產品本身。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產品其實和智能無關,卻打著智能家居的旗號,反而將其名聲做爛,讓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含義進一步曲解和模糊。譬如某些所謂的智能電視,只是將控制方式從遙控器變成手機而已,并無本質改變,甚至在操作上來說,用戶反而更加麻煩了。
智能本是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或通過智能滿足客戶本無法實現的切實需求。而除此之外,強行將產品包裝上智能的概念,將“智能”變為營銷的噱頭,只會是飲鴆止渴,其代價,將由整個行業來背負。
第二,過去強調創新和趣味性,創造出很多雞肋的產品,脫離了家居的本意而變成玩具。這方面來說,網上一度出現“無厘頭智能家居產品盤點”“四大空殼子智能家居”等文章。其中提到某款“智能燈泡”,其賣點除了可以通過手機APP調節亮度,還可以連接手機藍牙播放音樂、并且當做鬧鐘使用。事實上它不是一款床頭燈、甚至也不是臺燈,而是一顆普通的LED燈泡。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此產品的使用需求和場景幾乎為零。一顆LED燈泡所植入的揚聲器,相比于手機自帶的揚聲器有何優勢可言?為何要用一顆燈泡來聽音樂,其過程還要使用手機連接等過程,徒增煩惱。用一顆燈泡作為鬧鐘(還要通過手機去關閉它),比通過手機作為鬧鐘更便利嗎?或者為客戶增加了新價值嗎?這最多只能稱得上是一款還算有趣的玩具,僅此而已,要稱其為智能家居實在太過牽強。
我們開發產品一定要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不能只從企業的角度思考我們能做什么,而是要思考用戶需要什么,我們是否能滿足?如果在技術上暫時無法直接實現,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曲徑通幽?若實在無法做到,也不必為了生產而生產,打造出一些十分雞肋的產品,一來有損用戶口碑,二來為企業徒增損耗,有弊無利。
第三,領先企業在營銷、服務、銷售渠道方面各有缺陷。谷歌、小米等互聯網企業轉型做智能家居那么在產品的銷售、展示渠道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尤其是智能家居行業,除了線下體驗店,其所針對的客戶群決定了網絡是重點的宣傳、推廣、銷售渠道。一整套家居系統及產品能夠高效、有說服力的展示給客戶是極其關鍵的,而通過網絡進行的輿論造勢、宣傳無疑是互聯網公司的強項,通過自有電商網站進行網絡展銷的環節更是熟稔。目前來說此類型的公司也確實是從免安裝或簡安裝的智能家居產品著手,他們的產品多半設計美觀、性價比高、聯網操作性強、趣味性強,即使作為單品也可以使用。不過這倒并不是他們只能做此類產品或只想做這類產品。
要想更完整的深度體驗智能家居(環境控制系統、家庭影院系統、背景音樂系統、安防系統、照明控制系統等),要涉及到很多需要上門安裝甚至裝修時一并安裝的系統性產品,而線下無疑是互聯網公司的短板。在上門安裝服務方面,傳統家電企業轉型的公司擁有巨大的優勢。在合作商渠道、線下體驗店、傳統家電售賣商等方面更是深耕多年。
可以看到目前各類智能家居企業在線上和線下、銷售和服務、營銷和技術方面各有短板,尚未形成各方面皆成熟優秀的企業。
第四,消費者認知方面仍然有待提高。雖然智能家居已經出現多年,我們會想當然的以為此概念已經眾所周知了。但數據表明,關于此類前沿技術的普及率并沒有那么樂觀(亞洲地區的普及率僅為0.19%)。消費者主要是大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年輕人,熟悉前沿科技,具有受教育程度較高、注重生活品質等特點。而作為家居產品,不僅僅是發達地區,以及關注前沿科技領域的人才需要的,龐大的中西部地區以及二線城市以下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挖掘。
第五,這是目前行業的通病,也是大家都希望去做的,即“不成體系”,這個不成體系要從內外分開去理解。內部來說不成體系,是指絕大多數公司,其產品遠不足以構成完整的智能家居產品體系。而智能家居恰恰是需要產品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在用戶體驗上帶來質的突破。大多數單品的智能與否,其實對于客戶來說感受并不明顯,只有成體系,成套的產品都智能化,連入控制終端后,才能凸顯智能化的好處,連入的產品越多,提供的便利和服務就越全面,企業方面也更容易獲取數據和資料以便提供更“智能”更貼心的服務,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
而生產設計多種類、大數量的產品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非常艱難的,這其中資金、技術缺一不可。即使是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主要是傳統家電企業),將傳統產品轉型智能化,也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內部體系不僅僅是硬件的智能化,還包括了產品連接的問題,控制終端的設計,要全面考量整個智能家居產品生態圈來設計每一個細節。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還要考慮用戶體驗的因素,包括便利性、實用性和用戶隱私保障等問題。
如果單單是內部的問題,那么不少大公司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并且做得非常不錯了,但外部體系的問題,在整個智能家居行業卻遲遲不見解決。什么是外部體系?我們可以參考智能手機的興起來思考,智能手機行業巨大價值自不必多說,但它是依賴于其龐大的內容,及相關的APP內容。IOS和Android無疑在該行業的崛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家巨頭在自家生態中所投入的資金也是不可估量的。
而目前的智能硬件開發領域尚未形成類似“IOS/Android”的平臺,形成部分的數據和接口互通,迎來更多的數據交換和價值。這樣的平臺一旦形成可以使硬件開發創業者的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從而和平臺方互惠互利,共同建立繁榮的新產業。
可想而知構建這樣的平臺是極其困難的,早些時候,確實有幾家傳統的巨頭表示要聯合起來,努力打造和制定智能家居領域的標準,但最后都雷聲大雨點小,更多的還是借助這些概念,走著傳統的靠賣硬件產品賺錢的路線。要建立平臺,技術和資金作只是基礎,品牌和公信力同樣必不可少。目前仍有幾家巨頭宣稱開放了自家的生態,但誠意相當有限,主要產品依舊全部閉環。目前智能家居領域還未看到有出現類似平臺的跡象。
而平臺遲遲沒有誕生也跟創業者以及中小企業對其態度有關。很多人會認為,粘附于某個平臺或者生態是否會顯得自己沒有多大價值;我們將同樣的問題放到智能手機領域就很容易得到答案,“微信”“美團””支付寶”是否會因為依附于IOS/Android而顯得自身沒有價值。這類問題想必不用回答,這些市值百億千億的公司便是答案。
可以看到,智能家居雖然近年來發展的非常紅火,但丞待克服的困難依舊不少。樂觀的一面是,不少企業已經著手努力解決上述問題。無論是互聯網企業來做還是傳統家電行業來做,都各有優勢,也要互補短板。技術的相對成熟和巨頭企業紛紛入局讓智能家居的爆發變得從未如此之近,相信當智能家居徹底釋放出它的能量,對商業和社會的沖擊絕不亞于當年的智能手機浪潮。解決上述問題,抓住機遇的企業,成為新領域的“BAT”可期。